-
Q:策展人 高雨萌 Z:艺术家 钟逸思 Q1:逸思你好,我们这次展出的主要是你纸本水性综合材料的作品,可不可以介绍一下,最初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接触并最终选择这种材料的? Z:在最初开始创作的本科时期,我主要以油画或丙烯进行创作,较少涉及水性材料。而后来,我逐渐接触到更多艺术家,例如马琳·杜马斯,她并非所有作品都使用水彩,但她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水性特质深深吸引了我。因此,我逐渐转向以水性材料为主的创作。 在形式和特点方面,水性材料的流动性和偶然性对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与其他材料相比,水性材料更具不可控性。有时一笔下去,效果难以预料,这种难以预料的感觉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惊喜。 为了获得更丰富的颗粒感,我尝试使用了一些媒介剂,并经过不断试验和调整,最终找到了理想的画面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了不同比例的媒介剂添加,观察画面呈现的不同质感,最终确定了能够达到理想颗粒感的材料组合方式。 钟逸思,《旧忆碎片系列·死鸟》,2022,纸本水性综合材料,18.8 × 14.8 cm ZHONG Yisi, The Dead Bird From Fragments of Old Memories Series, 2022, Watercolor,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paper, 18.8 × 14.8 cm Q2:在这次展出的系列作品中,你似乎在着力探讨时间、记忆等主题。可以介绍一下材料的特性是如何服务于你关于主题的表达、或反过来塑造你对于材料的理解的? Z:水性材料的偶然性与流动性我觉得恰似时间与记忆的某种特性,它和生命的际遇一样难以预料又不可捉摸,每一笔所具有的偶然的不可复制性,与记忆中那些不经意间形成的独特印记不谋而合。而媒介剂带来的颗粒质感与旧物表面由于时间洗礼所带来的斑驳痕迹又相互呼应,这些材料的特质都和我想要探讨的主题十分契合。 对物象的虚实处理是在我的创作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我希望通过富有对比的虚实变化营造出一种灵动自然的感觉,让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同时“虚”的部分的弥散感又能赋予画面一种旧时记忆逐渐飘散消失的效果,更加契合创作的主题。 钟逸思,《旧忆碎片系列·布丁》,2024,纸本水性综合材料,70.5 × 99 cm ZHONG Yisi, The Pudding From Fragments of Old Memories Series, 2024, Watercolor,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paper, 70.5 × 99 cm Q3:“情绪日记”和“旧忆碎片”这两个系列的作品,从标题上看似乎具有某种个人的、内在的指向性。能否谈谈它们最初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Z:正如系列名称所示,我将这些创作作为一种个人情绪或记忆的记录载体。在进行这些系列创作时,我都处于一种相对低迷与焦虑的情绪状态,这种个人状态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创作的面貌中。 它们正如同一篇篇没有文字的日记,隐晦而秘密地书写着我的情绪与感受;也像是一部自传,记录着我的生活和逝去的时间。某种程度而言,这些创作也成为我的一种情绪出口。这个系列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钟逸思,《旧忆碎片系列·男孩》,2022,纸本水性综合材料,10 × 15 cm ZHONG Yisi, The Boy From Fragments of Old Memories Series, 2022, Watercolor,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paper, 10 × 15 cm Q4:你作品中描绘的物象,例如器皿、玩具、动物标本等,精细的刻画与斑驳的质感并存,似乎暗示着某种时间流逝下的残损和衰败。它们让我想起虚空派绘画常使用的类似物象以象征生命的短暂和世俗享乐的虚空。你又是出于何种考量选择这些物象的?它们与你作品中探讨的时间、记忆等主题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联? Z:我出于个人的审美喜好,对具有中古气息的器具非常感兴趣,也更偏爱带有陈腐腐朽气息的事物,因此选择了这些物象。这仍然源于我个人偏爱的风格以及想要表达的感受。如题目所说,精致细节与斑驳质感并存的器具暗示着时间流逝下的残损和衰败,而腐朽的物象对我而言也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例如我画的兔子并非活兔,而是我拍摄的兔子标本的照片。包括描绘的死鸟也是如此,它们本是鲜活的生命体,但现在却失去了生命的体验,成为了标本一样的状态。这种状态对我来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
钟逸思,《旧忆碎片系列·兔子》,2024,纸本水性综合材料,37.4 × 67.2 cm ZHONG Yisi, The Rabbit From Fragments of Old Memories Series, 2024, Watercolor,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paper, 37.4 × 67.2 cm
Q5:在绘画创作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在过程中,你通常会经历怎样的阶段?哪些环节对你来说是最重要或具有挑战性的?
Z:在正式创作开始前,我较为关注所选物象是否与我所想传递的情绪感受、所想探讨的创作主题、所使用的材料特性及我个人的审美喜好相契合。在正式创作开始后,我较为关注虚实变化的处理,我希望通过富有对比的虚实变化营造出一种灵动自然的感觉,让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同时让“虚”所产生的弥散感赋予画面一种旧时记忆逐渐飘散消失的效果。这是我个人创作中非常注重的部分。
通常都会经过反复思考与纠结的阶段,由于这些纠结,画面有时也会经历相应的叠加、覆盖和修改,但这种调整所带来的预料外的痕迹,有时也成为画面中很特别的一部分。
在许多情况下,我仍然希望画面呈现出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爽利轻薄灵动的笔触和质感,这就需要在下笔前就考虑好每一笔各方面的变化,尽可能一次性将虚实、粗细、轻重以及我想要的颗粒感或画笔快速摩擦纸面时产生的气泡效果都表现到位,这是我认为比较具有挑战性的。
钟逸思,《旧忆碎片系列·家庭》,2024,纸本水性综合材料,70.7 × 51.6 cm ZHONG Yisi, Family From Fragments of Old Memories Series, 2024, Watercolor,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paper, 70.7 × 51.6 cm 文章图片版权 © 艺术家 & 伯年艺术空间 Images Copyright © Artist & BONIAN SPACE -
马君:我的顽固藏在过程中
策展对话“我觉得创作的能量是一种内在的能量,把一种探索后的收获从外部世界汲取到内心,去滋养创作。油画作品把这种积累释放出来,材料的转变可能仍然只是一个载体的转变,但同时材料的转变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这个过程有压力也有兴奋,当我可以找到我在油画材料中的唯一性,结合到我所表达的主题的特性,一段全新的旅程便开始了。在舒适区里创作确实是一件蛮舒服的事情,舒适很重要,它代表着艺术家某一阶段的探索得到了答案。同时也意味着有可能马上面临一个全新的开始。”——马君 -
苑慧楠:我的植物,在黑暗中幽然生长
策展对话“我渴望自由,同时也因为不具有自由的能力而畏惧自由,因此我给自己建立了奉自己为神的信仰,用我给自己带来的爱和救赎来创造自由,让我不再囿于自身的渺小与脆弱。最后,坚定我的存在。”——苑慧楠 Read more -
高新潼:回溯自然,有意的选择与无意的呈现
策展对话“我想追求的流动是‘自然而然’,是有意而为之,但却是在无意中达成的,这既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但也是一种无意识中的自然呈现。这种双重性让我在创作时感到自由和更多的可能性,也希望观者能够在绘画的平面空间中感受到不同的解读和层次。”——高新潼 Read more -
栾晓晨:打开太阳,让一切成为可能
策展对话“其实我没有“决定”只以绘画创作……但“绘画”毫无疑问会参与我完整的创作生涯,雕塑和建筑则晚些,是到德国之后的事了。我也曾疑惑为什么我选择它,某天惊觉这事想反了,它是本能的延展,超出我自身,被吸引自然而然。但绘画不是唯一的方式,到今天我也在拓展,不是拓展学科,是生命模式。”——栾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