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宛瑾:图像诗学: 策展人 谭维
伯年艺术空间欣然宣布,将于8月24日至9月22日推出艺术家宋宛瑾个展“图像诗学”。宋宛瑾专注于观察所处环境的自然变换,善于捕捉周遭碎片化的细微风景,并对其进行诗意化的自我转译。通过对日常性图像进行处理与转化,她的绘画最终呈现出某种置身梦境之中,或处于现实边缘的陌生又暧昧的浪漫之美。本次展览,由谭维担任策展人,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宋宛瑾新近创作的二十余幅布面丙烯作品。
宋宛瑾:图像诗学
撰文:谭维
“图像诗学”探讨了视觉艺术与文化中图像的表现形式、意义及其与语言的关系,特别关注图像的审美特质及其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互文性。在宋宛瑾的艺术实践中,个体与社会、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入探索。她的绘画作品常常呈现出熟悉而带有荒诞性的日常场景,这些场景在形式上具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但通过图像语言的细微变异,展现出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观者在面对那些被抽离或背对的形象时,感受到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和反思的契机。这种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关系构建了复杂的自我意识,也引发了观者对自身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审视。
现实与超现实元素在她的作品中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叙事。通过对日常物品的重新诠释,宋宛瑾将这些物品转化为深刻的心理和文化符号。超现实主义通过超越现实的方式,探寻内心的真相与潜意识的力量。在她的作品中,气球、风筝等符号不仅作为单纯的物象,也承载着超越现实的隐喻,营造出梦幻般的空间。这些符号仿佛是打开潜意识之门的钥匙,进入一个脱离现实束缚的情感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色彩、形状和构图的和谐融合使图像获得了诗意般的解读空间,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首视觉诗篇,带给观者深刻的审美体验。
色彩与情感的共鸣
色彩的运用在她的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创造出视觉的美感,也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色彩的选择唤起观者内心的情感回响,例如,红色通常与激情和能量相关,而蓝色则联结于平静和冷静。宋宛瑾通过色彩的微妙运用,展现了情感状态的细腻变化,表达她对生命状态的理解。每一抹色彩的使用,都是她对情感的敏锐捕捉与细腻表达的结果。
身份转变的表达
宋宛瑾的作品展示了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她通过气球和网格线条等象征性元素,揭示了对生命状态的理解。这种情感体验可以与“流动的现代性”理论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身份、关系和社会结构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宋宛瑾的作品通过这些“流动”的象征元素,捕捉了现代人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的动态过程。现代性的流动性不仅体现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中,也深刻影响了个体的内在情感与身份认同,她通过艺术将这种流动性具象化,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现代社会中的复杂心理体验。
她的作品反映了她作为女性和母亲身份的转变。性别通过反复的社会实践与表演得以建构。成为母亲后,她的作品中引入了婴儿体、柚子树、苹果树等象征性元素,这些符号重新定义了她对母性和女性身份的理解。宋宛瑾在作品中表现了传统母性角色与现代女性独立性之间的张力,通过艺术表达了身份转变带来的挑战。
影像与绘画的互文性
在影像与绘画的互文性上,宋宛瑾的作品展示了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巴特在《明室》中讨论了摄影的“刺点”(punctum),即一种能够打破观者平静状态并引发深层情感的视觉元素。在宋宛瑾的作品中,影像与绘画的交织通过这些“刺点”打破了传统的视觉框架,创造出新的叙事方式。她的作品不仅受到影像的影响,也通过重新解读影像,构建了独特的视觉叙事。这种互文性体现了她对影像和绘画的深刻理解,展示了她如何通过两者的结合,深入探讨社会、文化和人类情感的多重层面。
情绪与生命的体验
在宋宛瑾的艺术实践中,“情绪与生命的体验”是一个核心主题。她通过绘画与观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引导观者思考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所体验到的生命情感与情绪。
“图像诗学”强调图像作为符号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多重解读可能性。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图像不仅被视为视觉呈现,也作为复杂语境关联的意义载体。宋宛瑾的作品在文化和心理层面上激发着观者的思考。她通过作品中的符号与意象,探讨了图像如何通过与历史、文化的互动,成为个体与集体记忆的桥梁。